胰岛素瘤源于胰岛B细胞,又称功能性胰岛B细胞瘤,具有不定期释放胰岛素的功能,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增高,而产生低血糖症状,故又称低血糖综合征,85%为单发。在胰腺头部、颈部、体部及尾部的发生率大致相同,90%为良性,但5%~10%的病人组织学上为恶性而不发生转移,只有出现转移才能诊断为恶性。
一、临床表现:典型的症状为Whipple三联征。
1.清晨空腹、饥饿或剧烈劳动后出现突发低血糖症状,突然失去知觉,四肢抽搐,昏迷。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
3.发作后灌服糖水或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溶液立即清醒。长期反复发作的病人,因经常发生低血糖而致智力减退,甚至痴呆,同时因常服用糖类而多有肥胖。
二、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低,在2.8mmol/L以下,需多次测定才能证实。
2.血浆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IRI),正常空腹值为4~25mU/L,多数患者明显升高,有时IRI升高不明显,可同时测定血糖,如IRI/G比值>0.3,仍可明确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B超、CT和MR:可发现胰腺肿瘤,但因80%的胰岛素瘤直径在2.0cm以下,不易发现。
2.SAG:70%的病人可在胰腺的显影血管中发现造影剂“染色”的团块,有助于诊断。
一、治疗原则:
胰岛素瘤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手术指征:(1)有症状的胰岛素瘤,诊断明确者。(2)有典型胰岛素过多症状,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并且发作频繁,症状加重者。(3)胰岛素瘤疑有恶变者。。
二、手术方式:
1.单纯肿瘤摘除术:适用肿瘤较小,良性、浅表单发的胰岛素瘤。
2.胰体尾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位于胰体尾部、边界不清、较大且深、良恶性难以鉴别或多发者。
3.胰腺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部较大、较深的肿瘤或恶性胰岛素瘤。
4.渐进式胰体尾部切除术:适用于术中仔细探查、术中B超等未能发现肿瘤者。如肿瘤已切除,血糖在30分钟后恢复到正常值。如连续切除仍不能取得满意效果,胰腺切除到80%时应终止手术,所剩20%可用药物二氮嗪控制。
三、术后处理:
1.术后继续监测血糖,胰岛素瘤完全切除后血糖即开始上升,可超过正常。如出现酮症可予胰岛素治疗。
2.防止胰漏发生,手术部位放置有效引流管,每日观察引流量并测定淀粉酶,若发生胰漏,引流充分多在3-6月闭合。
四、药物治疗:手术切除不完全,术后仍有症状或症状又复发的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不能切除或已有转移者也可用药物治疗。
1.氯苯甲噻二嗪:3~8mg/kg,每日分3次等量服用,每8h1次,以后逐渐可增至每日总量8mg/kg。有钠潴留、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2.链脲霉素:是抑制胰岛素释放的有效药物,对B细胞有*性,适用于恶性肿瘤。1g/m2体表面积静注。每周1次,共4周。用药后注意肝肾功能及血象变化。
3.5-FU:可和链脲霉素联合使用。
本病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约5%病人术后再发症状,多可能与手术不够彻底有关。#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