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易怒、暴躁、喜怒无常、抑郁、不愿与人合作的男人,你觉得有安全感吗?
我想绝大多数的女性都不会考虑托付终身给他吧。
可是,有很多男人的这些表现比较隐性。有的即便如此,在交往初期也会控制得很好,他隐藏得很深,小主们不易察觉。等到生米渐熟原形毕露无疑。
此时沉没成本已增加了,面对取舍更是好纠结、好痛苦、好难选。
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就像拿起“照妖镜”一照便知?
健康管理师告诉你,有!而且操作简单,看完我这篇分享,瞬间让你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01大脑自动巡航模式
我说的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就是看他每天的早餐内容是什么。
人的大脑喜欢开启自动巡航模式,因为他要节约能量。尤其是在能量低的时候,表现为易怒、暴躁、喜怒无常、抑郁、不愿与人合作。我们都知道,大脑的能量来源是血糖,血糖低的时候人体为了节能,就会开启大脑自动巡航模式。
低血糖除了会导致思维迟钝、神经紧张外,还会导致眩晕和昏厥,甚至有生命危险。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想了,每天多吃点儿糖不就解决问题了。确实是个急速提高血糖的办法,如果长期过量吃糖会加重胰腺负担。
分解不掉的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我们都知道的胰腺负担加重会有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02早餐怎么吃?
简单的方法不可取,那你有复杂的方法呗?
有,但方法简单并不复杂。
只要能吃好每天的早餐,就会避免这些症状发生的概率。在阿德勒·戴维斯女士的《吃的营养科学观》的第2章里,她做了一项由名志愿者参加的研究。
研究表明美国人的“典型早餐”是1杯橘子汁、2片熏肉、烤面包、果酱、放有奶油和糖的咖啡,再加上2个鸡蛋、燕麦、糖和牛奶。
这样吃早餐的人,他的空腹血糖水平会长期保持在正常值以上。研究组在午餐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早餐加上鸡蛋或强化牛奶的人,在整个下午都能保持着较高血糖值。
这项研究说明了,选择优质的早餐内容决定了你一天的状态。
我国的“典型早餐”是包子和粥,油条和豆浆或者豆腐脑。那我们至少要加上鸡蛋或者强化牛奶,才能保证正常体重的我们在早餐时,就能够摄入超过20克的蛋白质。
一个鸡蛋含蛋白质的量大概是6克左右,牛奶每ml大概含3克左右的蛋白质,每克的瘦肉中含有大概20克左右的蛋白质。
除了充足的蛋白质,我们还要增加蔬果,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推荐摄入膳食纤维素的量是25-30克,上限是75克/日。膳食纤维素可以让人体血糖平稳升高。
蛋白质每日推荐量是体重的公斤数乘以0.8~1克的量,比如我的体重是70公斤,我每日需要摄入的蛋白质推荐量是56克~70克.根据每日运动情况调整。早餐至少吃够一天中1/3的蛋白质总摄入量。
吃这样的早餐能让我们元气满满,应对每天的各种挑战。
03营养素补充剂
有的朋友饭量不大,或者有减重的需求。
认为通过食物来摄入足够的营养素,食物摄入量会增加,吃不下去或吃下去了会影响到减重计划。
那么营养素的额外补充就解除了这个困扰。而且还特别适合忙碌的你。
说到营养素补充剂,大家会存在误解。认为营养素跟药物一样,没有症状就不用吃。
实际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营养素是从食物中提取的
比如说纽崔莱的小麦胚芽油,是从1吨小麦中提取出1公斤的油。有这样的提取技术和优质的原材料,不是随便一家公司都能做到的。
当这些营养素被提取出来后,方便我们服用,所以才做成了药片的形状。
2、随餐服用营养素补充剂
我们认为在一天任何时间都可以服用营养素补充剂。这个动作不错但是有弊端,不利于长期使用很容易忘记服用。
最关键是我们要把吃营养素补充剂和吃饭划等号,我们什么时候吃饭就要什么时候吃营养素。
想一想你手中的这一把营养素片是从多少食物中提取出来的?你需要吃多少食物、多少种类才能摄入相同的量?
我想即便你会计算食物中营养素的含量,也不愿意天天计算和称重。
所以营养素补充剂是最方便的、高效且有效的补充营养素的方式。记住在吃饭的时候吃营养素。
3、营养素补充剂按照推荐量吃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吃。按照这个推荐量吃是可以的,因为这个推荐量是人体一般状态下的量。
在实际的生活中,营养师或者健康管理师会根据人体的状况,营养素的量会上下调整。
如果人体器官出现衰竭情况,一定要听临床营养师的建议使用量。
如果身体出现了“隐性饥饿”的状态时,就需要超出推荐量,甚至接近人体最高耐受量来服用营养素。这个也是需要由专业的健康管理师或营养师指导使用了。
04“隐性饥饿”
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概念“隐性饥饿”,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人体的细胞缺乏营养素,而表现出来的症状。
你想想,我们肚子饿了会发出信号告诉大脑饿了。这个信号是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吃饭,而当我们的人体细胞饿了,人体的症状就不能明确地传导吃饭的指令了,而是身体会出现一些症状。
这些症状有的影响不大过几天就好了,我们也不会太在意。
而有的“隐性饥饿”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明显,我们也不容易觉察。
比如肥胖、脂肪肝、血糖高。慢性病都不是一天发生,当我们觉察到的时候,其实是长期营养不平衡造成的,只是我们不容易觉察到。
那如何发现,人体存在的各种“隐性饥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