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误区知多少
01
误区一
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低血糖诊断标准。
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不一样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而非糖尿病患者,只有当血糖<2.8mmol/时,方可诊断为低血糖。
01
误区二
“无症状性低血糖”都属于轻症低血糖。
饥饿感、心慌、出汗、手抖是低血糖最常见的症状。临床上,有些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患者的神经感觉明显迟钝,以至于在发生低血糖时患者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患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因此,无症状性低血糖不代表病情轻,恰恰相反,无症状性低血糖因为不容易被及时察觉,反而更加危险。
01
误区三
只要出现饥饿感,肯定就是低血糖。
一直以来,“饥饿感”被认为是低血糖症最可靠的报警信号。但这并不准确,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一旦血糖控制平稳了,饥饿感也随之减轻或消失。因此,当患者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01
误区四
只要是低血糖,吃干粮都能迅速缓解。
当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往往选择吃饼干、馒头、烧饼等来缓解症状。这不能说不对,但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纠正低血糖要争分夺秒,最好是选择那些升糖指数较高的“单糖”食品,如糖块、糖水、果汁、蜂蜜等。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变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其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另外,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一定要补充简单糖(如葡萄糖、蔗糖),因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如馒头)的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01
误区五
血糖不低的“低血糖反应”不必处理。
临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心慌、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时,查随机血糖并不低,在排除心脏疾患的前提下,这种现象称之为“低血糖反应”。由于“低血糖反应”同样会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因此,原则上也要按照低血糖紧急处理。
01
误区六
“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
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1)“低血糖”是一个纯粹的生化指标,表明患者血糖水平符合低血糖诊断标准,但它不涉及症状的有无,换句话说,患者可以有低血糖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后者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
(2)“低血糖症”是指患者血糖水平达到低血糖标准,同时还伴有低血糖症状;
(3)“低血糖反应”是一个临床概念,指患者具有低血糖的症状与体征(如心慌、出汗、手抖等),但对其血糖值没有规定要求,多数情况下血糖低于正常,但也可以正常或略高。因此,“低血糖”和“低血糖症”是严格按照血糖值判断的,而“低血糖反应”则不然。
01
吃饭做到定时定量: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一日5~6餐都要保证吃饭定时定量,两顿饭间隔时间最好不能超过4个小时,不可随意延长吃饭时间,这样才能更好的稳定血糖,防止低血糖产生。
02
采取少量多餐原则: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比较大或是胃肠道功能不好,不妨采取少量多餐原则,以一日4~6餐替代一日3餐。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加餐并不等于额外增加能量摄入,应保证每天进餐总量不变。
03
睡觉前适当的加餐:若出现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时,需听从医生建议调整好用药治疗方案,同时睡觉前适当加餐。另外,若出现餐前低血糖或餐后高血糖,不妨多吃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粗粮,能延缓机体吸收葡萄糖,防止餐后血糖升高,而且也能减少胰岛素分泌,防止餐前低血糖。
医院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内
科
推
介
内科现有医护人员2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名,并有医院心血管、呼吸内科等专家定期到院查房和坐诊,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诊治经验丰富。
诊疗项目
目前开展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消化、肾等疾病的诊治,可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并配合非药物疗法等提高诊疗效果。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