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糖尿病特需门诊接待了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张先生,糖尿病史15年。据他反馈,前些年自己偶尔还会出现饥饿、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的表现,需要赶紧补充糖分才能恢复。但最近张叔叔很少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他觉得一定是自己血糖控制平稳,便没多想。直到两月前发生了一次低血糖,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就昏迷过去,医院才抢救过来。为此,张叔叔来到我院咨询自己低血糖昏迷前怎么没有任何征兆了?医院糖尿病专家回答道:这种情况属于“无症状性低血糖”,由于缺乏警示信号,比一般低血糖更危险。
我们大部分糖友对低血糖其实并不陌生,低血糖也算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并发症。通常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会出现饥饿、心慌、出汗、头晕、颤抖、面色苍白、肢软乏力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正因为存在这些典型症状,所以很容易被患者及家人发现,进而得到及时救治。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发生低血糖时(<3.9mmol/L)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我们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这类低血糖病人常常难以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容易被家人误认为是睡着了,延误抢救时机。然而放任病人长时间处于低血糖会导致严重的脑损害,也可能发展为植物人,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无症状低血糖”也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隐形杀手”。
无症状低血糖其发生机制主要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屡发低血糖而损害了高级自主神经中枢,使其低血糖的识别和反应功能降低。因此,频频出现低血糖糖友,应请专科医师合理调整降糖治疗方案,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可望恢复高级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和反应。另一种是久病的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或并发脑垂体微血管病变,致使低血糖时体内升糖激素的反应低下。据统计,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说每2个糖尿病人中就有1个患自主神经病变。而糖尿病患病时间长,血糖控制的不好的人,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造成神经损伤越严重,对低血糖反应也就越迟钝。
现代医学显示自主神经病变是一种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血管损伤,代谢紊乱,细胞因子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的临床治疗发现,严格控制血糖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恶化,因而控制血糖是根本的治疗原则。
千百年来,我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有着独到的作用与优势。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很多中草药对于改善代谢异常,消除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血糖具有良好作用。我院常采用国家医药发明的《仙鹤参芪中药系列配方》治疗血糖波动问题,疗效颇佳。方中的仙鹤草、人参、*芪、*精、虎杖、石斛、紫河车粉等中药可以显著增加胰岛细胞的敏感性,改善糖耐量、胰岛素抵抗等,从而发挥调整血糖作用;而丹参、川穹、赤芍可以行气活血、通络化淤,有效改善及预防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
·END·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