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简称版指南)在《中华糖尿病杂志》和《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距离版CDS指南(简称版指南)至今,已暌违3年。版指南博采众长,汇集国内最新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际,在版指南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修订和更新。
在版指南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纳入诊断标准,这与之前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区别?
糖尿病长期管理任重道远,新指南提出了哪些建议?
同时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危害巨大,在新的指南上有没有诊疗上的变化?
更新一:流行病学
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改善[1,2]
版指南指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版指南在这个数据上有更新,引用在我国31个省市进行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2%。
同时,版指南加入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数据。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5%、32.2%、49.2%,都较前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农村更为明显。
更新二:诊断标准
将HbA1c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1,2]
版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沿用WHO(年)的标准。而版指南则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纳入诊断标准(表1)。
表1VS版指南糖尿病诊断标准
往左滑动,查看版指南糖尿病诊断标准
更新三:血糖控制目标及监测
趋于精准、纳入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1]
?1、个体化HbA1c目标设定趋于「精准」[1]
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是近年来国内外指南一致的主张。版将HbA1c个体化目标设定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大类:
1)不可变因素: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合并症、并发症、对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耐受性;
2)可变因素:患者主观意愿、资源及支持系统、是否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共九个小类,并提供了相应的调整建议(图1):
图1成人T2DM患者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2、血糖监测纳入第四个维度TIR[1]
TIR已经成为评估血糖控制的第四个维度。血糖管理方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