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前,医学界曾经试图用促泌剂和胰岛素来严格控制血糖,当时的观点是,如果用多个降糖药强化治疗严格控制好血糖,就会有助于并发症的控制,避免并发症的恶化,减少糖尿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结果,全世界多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表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个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用促泌剂严格控制血糖,反而导致糖尿病的全因死亡率上升22%,而不是预期的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没有降低,反而有增高的倾向。用大剂量促泌剂和胰岛素的结果是,很多人出现了低血糖,出现了严重的持续性反应性高血糖,出现了血糖大幅波动,反而增加了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的发生风险。常用的促泌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瑞格列奈、米格列奈和那格列奈。正是因为这条路走不通,才有了后面近10年的努力,终于走上了围绕着用肠促胰素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这条控制血糖的成功之路。我们现在国内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还是延续着过去的用促泌剂和胰岛素压制血糖的思路,大量用促泌剂,如果血糖控制不住,就大量甚至大剂量使用胰岛素。但现在国际上更多的是采取用DPP-4抑制剂或者类肠促胰素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同时,用二甲双胍避免肝细胞过度向血液输送葡萄糖,来弥补胰岛功能的相对不足,避免血糖升高。这两条路径,虽然都能控制血糖,但最终结果却不一样。常用的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我们过去十年是降糖药使用量远远多于十几年前,但我们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没有降低,反而在逐年增高,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没有降低,也是不断升高。相反,欧美国家这十年最大的成绩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不但发病率降低了,心脏病和脑卒中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致残率,这些关键指标都下降了。我们每天吃降糖药打胰岛素的目的是什么?不单纯是为了控制血糖,是为了避免后面会发生的并发症,避免心梗,避免脑卒中,避免因糖尿病导致的截肢。如果我们打针吃药的结果,最终没有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我们所有的控制血糖的努力和花费,都是一场空。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告诫大家的,别只是想用什么高级的降糖药把血糖控制住,一定要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真正要做的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不是简单的控制住眼前的血糖。如果你不怎么用降糖药,就可以控制好血糖,说明你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血液中不会有很高的氧化三甲胺,不会有很多细菌内*素伤害血管壁,不会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这些因素控制住了,加上血糖平稳控制,你就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并发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