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玩过“扫雷”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不能点到雷,点到雷,游戏就失败。
所以我们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当出现数字时就要引起重视,数字是几,就代表周边有几颗雷,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雷标记出来,避开雷区。
对于糖友来说,控糖生活也需要不断地“扫雷”,最危险的“雷”包括各种并发症,糖友必须学会自我血糖管理来避开雷区。
血糖自我管理很重要
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病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院外治疗时间远大于院内治疗时间。糖友在院内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情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医院后,糖尿病患者是否了解、执行治疗方案与病情控制,所以说自我血糖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而我们常提到的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教育,都属于院外的自我血糖管理。
如何才能提高自我血糖管理,避开“雷区”呢?
运用好手中的“探雷器”
想要避开“雷区”,探雷器必不可少。对糖友来说,日常的血糖监测就是探雷器,每测一次血糖,都是在不断收集血糖数据,标记危险区域。
当血糖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就好像探测到危险雷区,及时调整饮食、运动、治疗等方案,早期的干预及措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如果没有血糖监测,就像普通人陷进危险的“雷区”,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去哪里。
勤测血糖,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
血糖监测已成为现代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调整医师治疗策略的依据,也在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改变生活方式及降低低血糖和晚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被学术界誉为自胰岛素发现后糖尿病领域的主要成就之一。
每天该测几次血糖
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自己的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见表1),兼顾有效性和便利性。表2为不同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
表1
不同治疗方案人群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原则
不同治疗方案人群
监测原则
生活方式干预者
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
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h血糖
基础胰岛素治疗者
应监测空腹血糖
预混胰岛素治疗者
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特殊人群
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表2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时不同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
监测时间点
适用范围
餐前
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
餐后2小时
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能达标者;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者
睡前
注射胰岛素(特别是晚餐前注射)患者
夜间
胰岛素治疗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者;疑有夜间低血糖者
其他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例如每天轮换进行餐前和餐后2小时的配对血糖监测,能够改善患者的HbA1c水平,且不影响生活质量。具体原则如下:
1)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2)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
3)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
4)特殊人群(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的监测,应遵循以上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总结
糖友日常控糖生活就像是在“排雷”,科学、合理地血糖监测,可以帮助糖友及早发现血糖异常,调整饮食、运动、用药等治疗方案,标记或规避“雷区”,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游戏可以重来,并发症一旦出现就很难逆转,糖友应重视血糖监测,切记切记。
本篇文章内容转载改编自糖护士App并由北京糖护科技有限公司授权本平台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