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年来,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慢性疾病对于国民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目前对于慢性病的治疗已成为国民最主要的疾病负担,对于慢性疾病的全程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由慢性病导致的并发症风险。在众多慢性疾病中,高血压和糖尿病均较为常见。
为了规范高血压与糖尿病的临床诊疗管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策划邀请权威专家分享高血压与糖尿病管理经验,旨在提高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达标率,改善诊疗现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贡献力量。本期将分享大连医院曲鹏教授和福建医院林益川教授的治疗经验。
曲鹏教授规范的HBPM从“服药前血压监测”开始
曲鹏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心内科学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脏及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总干事长
ABPM+HBPM,有助提高血压达标率
近年来,诊室外血压监测已逐渐成为血压监测的必然趋势,其在患者的预后判断、心血管风险和靶器官损害预测方面更具优势[1]。诊室外血压包括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BPM),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另外,ABPM和HBPM可以避免紧张情绪下可能出现的“白大衣效应”,有助于鉴别“白大衣性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以及表现为诊室血压正常而家庭血压升高的“隐蔽性高血压”或“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其中,HBPM还有助于评估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增强患者的健康参与意识,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防止药物过度或降压疗效不足。而ABPM提供了其他血压测量方式无法获得的信息,能够提供24小时的平均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BPV),监测环境和情绪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以及发现低血压现象[2]。因此,HBPM和ABPM的血压监测方式,正逐渐走入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两者的联合更有助于血压全程管理,提高血压达标率。
服药前血压更能体现降压药物疗效持续性
正常血压在一天之内是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波动的,目前,临床广泛推荐使用一天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更有助于血压全天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但即便如此,患者的服药前血压仍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服药前血压监测,更易发现血压不达标的痕迹。而降压药物疗效不能有效覆盖24小时是服药前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监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