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部分糖友认为,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只要减少主食或不吃主食血糖就能降下来,吃肉及其他事物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大。进行多次餐后血糖的监测,你会发现餐后血糖也并不高,而且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不过这里要郑重提醒大家,这种控糖方法是错误的。
长时间会出现诸多症状,如乏力、头疼、恶心等,甚至有的糖友尿检时,尿酮体会出现加号(正常情况下尿酮体是阴性,阳性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严重呕吐、腹泻、饥饿、中*等情况),糖化血红蛋白也不在正常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到底出现在何处?
不同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不同食物中有许多种营养素,其中碳水化合物(糖类)、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对人体血糖上升速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食物对餐后血糖的改变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我们看出,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很快被分解为糖类物质供能,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较大,蛋白质在体内需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成为葡萄糖或氨基酸供人体利用,因此对于餐后的血糖影响较小。脂肪虽不会使血糖上升,但是过多脂肪,会延缓肠胃排空速度,造成餐后血糖下降速度变慢,影响血糖可长达数小时至十数小时。研究发现: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都会改变餐后血糖的形态,蛋白质会使血糖在餐后3~4小时开始上升,并逐渐达到高峰,而脂肪更延迟了血糖出现的峰值,因此当进食的食物中只含有脂肪和蛋白质时,餐后血糖可能不高,但是下一餐的餐前或餐后就可能会出现血糖持续升高的趋势,甚至居高不下长达十几个小时。如果食物中只含有碳水化合物,那么餐后血糖会迅速升高,但可能会出现下一餐前的低血糖,因此食物中三种供能物质的合理搭配才能维持血糖的平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三大营养物质供能比例为:碳水化合物为50%~60%、脂肪0%~30%、蛋白质15%~0%。糖尿病饮食的总原则要求,既要控制每日的总热量,又要均衡营养,合理搭配,这样才能既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又能将血糖控制平稳。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