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友危害最急的莫过于低血糖。
低血糖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夜间低血糖。
日间低血糖,糖友往往会有显著不适,并能及时处理,减少低血糖的危害,因此并不可怕,但是夜间低血糖却不一样,危害性极大。
一、糖友最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时段——夜间
为什么说糖友最容易出现夜间低血糖呢?尤其是在凌晨0:00~2:00这个时段。这是因为:
1、夜间是人体各种升血糖激素分泌最低的时段
夜间各种升糖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的分泌处于一天的低谷。
因此,夜间也是正常人体最低血糖的时段。
而对糖友而言,就是最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时段。
2、应用预混胰岛素的糖友,通常在早、晚餐前注射
晚餐前注射的预混胰岛素,会出现两个胰岛素分泌高峰。
第一个高峰值在餐后2小时左右,此时因为糖友进食晚餐,所以血糖得以平衡。
第二个高峰值在餐后4~8小时出现,若晚上6点进餐,第二个高峰多在凌晨0:00左右出现,此时低血糖的风险最高。
3、应用基础胰岛素的糖友,往往在睡前注射
甘精和地特胰岛素往往在注射2小时后开始起效,如果晚上10点左右注射,在夜间0:00~1:00左右就会开始显效。
如果以早晨空腹血糖的水平来调整基础胰岛素用量,就有可能会增加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4、应用长效胰岛素促泌剂的糖友,往往在早餐前顿服一次
虽然低血糖风险较低,但却不能完全避免。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友,由于肝脏分解药物和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明显下降,极其容易在夜间出现低血糖事件。
二、为什么说夜间低血糖危害极大?
1、往往为无感知或者弱感知性低血糖
低血糖发生时,患者一般都会有大汗淋漓、心慌、头晕等表现。
白天发生这种情况,肯定都能及时发现前处理,不会给糖友带来太大危害。
但是,夜间睡眠过程中,如果发生低血糖,有些人就不易察觉,尤其是老年人群,反应本来就比较迟钝,很可能直至陷入昏迷,都未能察觉。
这种无感知或者弱感知性低血糖,带来严重的脑组织受损,即使后期抢救苏醒过来,患者的记忆力、反应能力、认知功能等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减退,甚至“植物人”状态。
2、往往持续时间长
大脑所需能量几乎完全依赖血糖提供,而其本身能量储备非常有限,因此低血糖对机体的损害与持续时间成正相关。
如果低血糖持续超过1个小时,就会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低血糖持续时间更长,会导致脑死亡。
三、哪些情况提示可能发生了夜间低血糖?
1、有条件时,可以做动态血糖监测,观察夜间血糖波动情况
2、其次,可以加强夜间末梢血糖监测,明确有无夜间低血糖
调好闹钟,并建议选择夜间0:00与凌晨2:00测量血糖。
3、发现低血糖的“警报”
如果感觉夜间特别容易出汗、心慌、做噩梦,第二天起床以后还会头痛,感觉没睡好、乏力,都要怀疑可能出现过夜间低血糖。
当然,这些症状一开始会比较轻,容易被糖友忽视,因此更要引起警惕!
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低血糖往往是噩梦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四、如何预防夜间低血糖?
1、首选不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
如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或者SGLT2抑制剂等都不会引起低血糖,应做为降糖药首选。
2、如果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者胰岛素
(1)加强睡前血糖监测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睡前血糖控制在5.6~7.8mmol/L。国内的研究发现,如果晚餐后3小时血糖≤4.7mmol/L,夜间低血糖发生率风险高达50%。
建议加强睡前血糖监测,一般不宜低于5.6mmol/L。
如果是老年人或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睡前血糖目标还应该再适当放宽,一般不低于8mmol/L。
当然,如果没有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者胰岛素的糖友,譬如单用二甲双胍患者,即使睡前血糖只有5.6mmol/L,也不必担心出现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2)饮食定时、定量
尤其是晚餐要保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
有些糖友晚上不吃主食,只吃菜和鱼、肉,就很容易造成夜间低血糖。
(3)运动规律
积极的体育运动对血糖控制有利。
许多老年糖友有晚上跳“广场舞”的好习惯,但要注意晚上如果大量运动,消耗能量,有可能增加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此时,应该在睡前监测血糖,如果血糖8mmol/L,应进食适当量的碳水化合物,以避免夜间低血糖。
(4)出现感冒、发热、腹泻或其它情况
应加强血糖监测,并及时与医师联系,调整降糖方案,防止夜间低血糖。
(5)身边必备糖果
一旦出现疑似低血糖症状,应该在测血糖前立即自我处理,进食糖果或葡萄糖粉/片,再测末梢血糖。
推荐:能通过喝饮料、吃饼干来处理低血糖吗?
上文:戒烟后体重增加,血糖控制变差,会不会对糖尿病更不好?
林忆阳我和林博一起走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