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意思是不能被治愈,糖尿病就是慢性病,在和慢性病终身相伴的日子里,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照顾”好它,它是会“耍性子”的,这时慢性变急性,会把糖尿病患者推向“风口浪尖”,上演“生死时速”。本文就3位糖尿病患者的经历,讲一讲糖尿病患者以下3种心态要不得
心太宽
患者老年女性,67岁,1年前过马路闯红灯发生了车祸,医院测随机血糖32.0mmol/L,短期给予胰岛素治疗,出院后患者未再用药。此后患者失语、瘫痪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经过大半年的康复治疗,效果不明显,测空腹血糖7.0~10.0mmol/L之间,未检测餐后血糖。
家人认为老人目前这种状态,糖尿病不是主要问题,血糖高点就高点吧,既不吃药,也不进行饮食控制,可以说对血糖是听之任之,极度宽松。
结果这天,老人一改常态,不闹人了,变得十分安静,再后来怎么叫都叫不醒了,赶紧打医院,化验血糖34.2mmol/L,血钠mmol/L(正常为~mmol/L)。医生诊断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须立即抢救。
医生解读
高渗性昏迷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时,由于高血糖有利尿作用,使得小便增多,如果不能及时喝水补水,就会导致体内缺水、脱水,出现高渗性昏迷。
但老年患者对口渴的反应大大降低,不能主动饮水,加之该例患者活动障碍、言语障碍,更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因而出现上述危急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身体状况差、并发症多的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这个“宽”不等同于放任不理,不闻不问,“心太宽”。“宽”要有底线,至少保证不发生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如高渗性昏迷或是酮症酸中毒。血糖高过13.9mmol/L就有可能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因此,血糖控制得再宽,也不要宽过这个标准。无限度地宽到一定程度,是十分危险的。本例患者的家属就是“心太宽”,认为老人的身体状况差,没必要去管血糖了,结果发展到了危险的地步。
胆太大
中年女性,57岁,10余年糖尿病病史。患病初期应用口服药物治疗,后来血糖控制不佳,开始使用门冬30胰岛素,早上注射30单位,同时联用二甲双胍,早晚各1片治疗。未规范进行血糖监测,血糖控制一般。
近10天,患者感到乏力不舒服,测空腹血糖15.4mmol/L,自作主张增加晚餐前注射门冬30胰岛素30单位,几天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一侧肢体使不上劲,医院后查血糖2.4mmol/L,明显低血糖。
医生立即给予补糖,血糖稳定后头部核磁显示脑部可见多个异常信号影,为低血糖诱发的脑部病变,目前在调糖康复中。
医生解读
降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一旦使用不当,容易引发低血糖,严重时可以致残,甚至致命。我们说,降糖治疗好比在刀尖上跳舞,对待血糖要小心再小心,不能胆太大,更不能硬来蛮干。
饭要一口一口吃,血糖要一步一步降。类似本例患者,久病以后,自认为对疾病有一定了解,胆子变大,不把疾病当回事,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自作主张,擅自调药。
术业有专攻,患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士,遇到特殊状况,应和专科医生多交流、多沟通,在医生的建议下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用药更有效且更安全、更稳妥。
在降糖治疗的问题上胆子太大,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太能忍
老年男性,69岁,20多年糖尿病病程,因高烧不退1周就诊。患者平时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半年前脚趾破了,没有及时就诊,自己在家中消毒包扎,破口越烂越大,逐渐向脚背蔓延,就这样硬是在家中忍了半年之久,要不是因为这次高热不退,医院看病。
走到病房门口就能闻到患者的脚发出的刺鼻气味,再看脚的情况,出问题的脚比对侧的脚整整粗了两圈不止,有几个脚趾已经发黑,一碰就掉了。感染的细菌从破口处进入血液,出现败血症,导致患者高热不退,长期慢性消耗,出现严重贫血。
入院以后输血、抗感染,最终病情能稳定、生命能保证的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也是截肢。
医生解读
糖尿病最擅长“煽风点火”“火上浇油”。糖尿病患者眼中的“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引爆“大麻烦”。这位老年男性患者如果能够早处理、早治疗,在半年前脚趾刚破的时候就采取有效措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
糖尿病患者对待健康问题绝不能忍,尽早处理,尽早解除“定时炸弹”才行,千万不能等到“大麻烦”。否则再牛的医生、医院也会徒有补天之才,而无回天之力。
对待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我们一定要端正心态,不可像上述这3类患者一样。我们提倡心态乐观,但是心不能太宽;与糖尿病的战斗是持久战,在战略上要藐视它,我们不能怕,但是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不能胆太大;管好糖尿病,细节很重要,小问题一定不能忍,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