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大查房的日子。我来到38床前,主治医师介绍了病人晨间空腹高血糖情况,检查完病人后,我问病人夜间有什么反应,病人说没感觉到什么。我嘱咐主治医师增加胰岛素的治疗剂量以控制血糖。
我接着又来到39床前,该病人亦是晨间高血糖,但注射胰岛素后有心慌、多汗、手抖等表现。我仔细做了体检,审阅了病历,嘱咐主治医师立即减少病人的胰岛素用量,特别是晚间胰岛素用量。
39床病人一脸困惑地问道:“主任,我今早空腹血糖比他(38床)还高,怎么他增加药量,我倒要减少呢?”
我转过身说:“你们两个人从表面上看,都是空腹高血糖,都应该加大胰岛素的治疗量。但实质上却完全是两回事。38床病人临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到了夜里时,出现由于体内生长激素作用,促进血糖升高,特别是早晨空腹血糖较高,这在医学上称之为‘黎明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大降糖药物的剂量。”
“而您恰恰相反,使用胰岛素治疗后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的反应,睡前血糖值偏低也证明了这点。身体为了使血糖不致过低而发生危险,产生反应性的高血糖,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苏木杰反应’,多见于胰岛素的用量不当。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虽然都是晨间空腹血糖升高,但其发生的原因不同,处理措施就不同。不知您听明白了没有?”
“噢,原来如此!”39床病人恍然大悟地说:“好像两个人都有胃痛,一个是吃得过饱,一个是因为肚子饿了引起的。”
我微笑着说:“对,有点类似。”
我对主治医师和学生们说:“黎明现象是由于人体内生长激素逐渐增多,生长激素的作用就是升高血糖;血糖升高后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腺可分泌较多的胰岛素,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浓度,而糖尿病人的胰腺功能缺损,就引起了晨间血糖的显著升高。”
我接着介绍:“‘苏木杰反应’是胰岛素使用过量后出现如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的反应。身体为了使血糖不致过低而发生危险,胰岛素分泌亦随之增多,使血糖仍维持在正常水平。但糖尿病病人胰腺功能不是很健全,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不能降低高血糖,使早晨血糖仍然偏高。”
“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的方法是检查夜间和早晨血糖,时间段分别是22:00、1:00、3:00、5:00、8:00。如果22:00血糖正常,其后出现高血糖,考虑可能是‘黎明现象’,要增加胰岛素用量;如果22:00血糖偏低,后半夜血糖偏高,考虑可能是‘苏木杰反应’,要减少胰岛素用量。”
一位学生问:“主任,如果病人没有条件化验血糖,或者不愿意化验,该怎么办?”
我回答道:“很多病人不住院,没有条件测多段血糖,这种情况可以观察病人有无低血糖反应。很多病人症状不典型,没有低血糖症状,这时候可以让病人睡前吃两片小饼干。如果早晨血糖更高,考虑可能为黎明现象;如果早晨血糖正常,考虑为苏木杰反应,然后按照相应病情做胰岛素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