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不少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明明吃得很饱,但是很快就又饿了。还有一些人是,吃完午饭后睡午觉,睡醒后居然感觉饿了,想吃东西。为啥别的人,吃完午饭到快吃晚饭时候才会饿,可我却吃完饭几小时就饿了,这合理吗?
如果以上的问题,你也经常出现,那么很有可能和血糖“洼地”有关。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血糖“洼地”是什么,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总是比别人更容易饿,总归是让人很不舒服,我们应该应该如何预防呢?
血糖“洼地”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用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之后,血糖的波动情况都是比较有规律的,都是先快速上升,再逐渐下降。血糖值的这个变化,我们称之为餐后血糖反应曲线。之所以会上升,是因为葡萄糖摄入较多,之所以下降,是胰岛素发挥的作用。不过在血糖值逐渐下降的时候,血糖值可能低于进餐时的血糖值,而这个阶段就称为血糖“洼地”。
控糖能力较差的人,常常会出现血糖“洼地”
这类人一般血糖水平偏高,不过可能并不属于糖尿病患者,但是很可能与其有类似症状。在正常吃饭之后,血糖值快速升高,随后逐渐降低至比餐前血糖水平还低。因此血糖水平就会忽高忽低,低血糖与高血糖的情况就会频繁出现。可能并不会有眼前发黑、手抖、头晕等不适,但是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下降、身体疲惫、烦躁等类似表现。
如何预防血糖“洼地”?
1、不要在睡觉之前吃东西
我们在睡着之后,血液中糖分的消耗量减少,进食会导致血糖值快速升高,随之身体就会分泌较多胰岛素。而这会导致我们在起床之后,出现较强的饥饿感,血糖水平也会降低,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常见表现。
2、日常生活中,常吃山药、人参、葛根,调节血糖水平
在正常饮食之后,我们应当适量食用调节血糖的食物,例如山药、人参、葛根。这样可以避免餐后血糖过高,调节血糖水平,以免出现胰岛素分泌过多,从而出现血糖“洼地”的情况。
3、吃饭之后,适当进行运动,帮助消耗糖原
相信大家都知道,运动能够消耗体内糖原,调节血糖水平。对于控糖能力较差的人而言,可以避免餐后血糖过高,从而起到预防血糖“洼地”的效果。
高升糖指数食物,更容易导致血糖“洼地”
血糖水平偏高,以及控糖能力较差的人,在食用高升糖指数食物之后,很容易出现血糖“洼地”的情况。因为这两类人群,本身血糖值控制情况就不是很好,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会使餐后血糖水平升高,从而促进身体释放更多胰岛素,血糖“洼地”的情况也就更容易出现。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日常饮食都是不同的,对于血糖值的控制情况也是不同的。如果平时经常发现自己很快就饿了,说明出现了血糖“洼地”。想要更好地控制血糖,我们应当保持正确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稳定血糖值,预防血糖“洼地”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