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医生治疗的时候,一定听过医生这样的嘱托:当吃了降压药,出现低血糖时,要赶紧吃块巧克力或者糖果。目的是,一定要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
那医生为什么这么害怕低血糖呢?这个问题你可曾想过?还有高血糖和低血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先看一下医学上关于低血糖的定义: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即诊断为低血糖,其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大脑细胞缺氧。通常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时出现精神不集中、烦躁、易怒甚至昏迷。
在这段说明里,首先说明低血糖是有风险的,我们不得不防。第二点,我们必须要问,是什么原因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大脑组织缺氧?很显然,原因就在于身体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自然界动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说当遇到危险时,身体会立刻关闭那些耗能组织和器官,比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四肢充血,以便战斗或逃跑。因此,能量消耗会成倍增加,包括氧气和血糖。人也不例外。
可是,又是什么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可笑的是,动物的应激状态一般只是一时的,直到战斗或逃跑,脱离危险安全了,应激状态也就很快消失。而人类在压力状态下,很多人会长时间的处于紧张、恐惧、郁闷、怀疑、生气、愤怒、妒忌等不良情绪的控制之下,导致人体长期应急,形成慢性应激状态,造成身体长期的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肾上腺分泌不断、甲状腺负担增加,为了补充血糖浓度,避免低血糖风险,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不断的将肝脏储存的糖原转化成糖,进入血液,增加血糖浓度,甚至还会将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脱氨,转化成糖,以备应急需要。同时,还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阻碍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接受。
当血糖浓度升高,但是,没有被及时利用时,就形成高血糖,并因此被医生武断的定性为“糖尿病”,然后再给你说:对于此症,暂无有效办法,只能终身吃药。而降压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又有可能造成血糖过低,出现低血糖风险。这种行径其实是跟身体在应激情况下,做出的自我保护调整行为的对抗。
同时,长期的应激调整,导致神经内分泌腺体疲劳,引发肾上腺衰竭,甲状腺亢进,肝功能衰竭;血糖浓度的升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病风险等所谓的糖尿病并发症。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其实是来自于低血糖!而低血糖的发病原因,除了上述的压力紧张等情绪问题,还有就是身体的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者说营养不均衡,以及错误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不规律、不按时、不吃早餐、经常熬夜、酗酒、抽烟等。
换句话说,低血糖的病因就是糖尿病的病因。找到了病因,也就不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只要我们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均衡摄取营养的习惯和正确的生活习惯,相信糖尿病的康复也就指日可待了。(具体的调理建议请参阅前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