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体24小时血糖变化过程
TUhjnbcbe - 2024/10/9 10:01:00

如果说人体是一座发电厂,血糖就是用来发电的煤炭,关乎着人的每一次呼吸和心跳。正常情况下,血糖在一天中是动态波动的,但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旦血糖波动过大,或血糖水平过高,糖尿病风险就会大大提升。

我国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在“糖尿病前期”;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动总体规律:餐前血糖低,餐后血糖升高。健康人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将一天的血糖波动控制在≤2~3毫摩尔/升。

健康人的空腹血糖(禁食8~10小时后,次日早餐前的血糖)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若清晨空腹进行大量活动,就容易发生低血糖。而糖尿病人的低血糖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一年计算,那低血糖的危害则是按秒计算的,大脑对血糖十分敏感,一旦血糖供应不足,就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甚至休克。

1.空腹时,不要进行大量的体力活动。

2.容易低血糖的人,随身携带糖果。

3.发生低血糖,立即嚼1~2粒糖果,或吃5~6块饼干,若不见好转及时就医。

4.血糖偏低时,避免驾车。

餐后0.5~1小时,血糖水平会达到最高点(健康人不超过11.1毫摩尔/升)。多项研究证实:吃好早餐,就是预防糖尿病的实用方法。

建议:

8:30前吃早餐: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上一项研究显示,在8点半前吃早餐,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较低。

早晚餐间隔时间12小时:前一天18:00前吃晚饭,隔天6:00后吃早饭,就做到了12小时的间隔。

调整早餐结构:早餐一定要有肉、蛋、奶、豆、坚果、蔬菜、水果中的2种以上,不宜只吃主食。

从第一口进餐开始,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即餐后血糖,它反应了一个人的糖代谢状态。如果餐后血糖≥7.8毫摩尔/升,就属于糖前期或糖尿病了、控制餐后血糖,可试试以下方法:

1.限制碳水摄入,碳水化合物总量越大,升糖潜力越大。尽量不吃过多的甜食和主食。

2.调整吃饭顺序:纤维类——蛋白/脂肪类——碳水类,这一进餐顺序,对餐后血糖更友好。

3.选择粗加工的食物,食物越精细,煮得越软烂,升糖越快;而那些不够软烂,需细细咀嚼的食物,更有助餐后血糖稳定。

控血糖的关键,就是一个稳字。饮食可直接影响血糖水平,其中升糖食物会引起血糖升高的程度。GI越高,升糖越快,越要少吃。

建议:

烹饪方式改变升糖指数:烹饪方式越简单,升糖越慢,比如即食燕麦GI为83,传统需要自己煮的燕麦片GI只有59.

试着中和升糖指数:比如米饭的GI为83,而芹菜炒猪肉GI<15,米饭+芹菜炒猪肉就变成了低升糖指数49.9。

一顿饭不少于20分钟:吃得越慢越容易有饱腹感,升糖越慢。

餐后犯困,是高血糖的预警信号之一。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刺激胰岛素打两份米,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就容易引起或加重犯困。

建议:

糖前期信号:仅有乏力、口干等非特异性症状。

糖尿病信号:“三多一少”(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对称性手足刺痛、麻木,视力变差等。

在大量胰岛素作用下,餐后血糖会快速下降,如果距离下一餐还有1~2小时就饿了,容易发生餐前低血糖。

建议:

及早就诊:如果在没有诊断前,靠吃巧克力,甜点等来缓解餐前低血糖,容易加速糖前期进程。

少食多餐:既可以避免因每餐进食过多而出现的血糖过高,又可以避免因进食间隔时间过长,而出现的餐前低血糖。

对糖友来说,晚间的血糖管理很重要,若不注意,很可能导致空腹血糖升高,甚至全天的血糖波动都较大。

建议:

控制主食总量:糖尿病人和超重者,主食可减少到食物总量的30%~50%,其中粗粮占主食的一半。减下来的主食用蔬菜,肉蛋奶,坚果代替。

18:00左右吃早餐:美国《营养素》杂志刊登的研究发现,早点吃晚餐可以改善24小时血糖水平。

适量运动:运动不仅能降血糖,还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凌晨2~4点,血糖水平处于一天中的最低点,但健康人一般不低于3.3mmol/l。如果容易出现夜间低血糖,睡前1小时可适量加餐。

建议:

前半夜低血糖,睡前宜进食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桃子、柑橘。

后半夜易低血糖,可选择牛奶、鸡蛋、豆腐干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除了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服用降糖药。将血糖水平控制好,才能一系列并发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24小时血糖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