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在单位的体检中发现血糖略高,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也没有把这个结果放在心上,认为减少饮食就能解决问题。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老王就开始感到体力不支、精神不振,再次检查后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强调,必须严格监控血糖水平,否则可能面临糖尿病并发症的严重后果。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许多人在血糖略有升高但未达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往往不予以足够重视。但实际上,这个阶段的血糖管理极为关键。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糖尿病前期,也被视为病情逆转的黄金时期。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阶段,此时患者通常不会表现出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医学上通过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项指标来诊断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为:IFG情况下,空腹血糖在6.1至6.9mmol/L之间;IGT情况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在7.8至11.0mmol/L之间。
《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约为8.1%,换算下来大约有1.5亿人处于这一阶段。鉴于糖尿病前期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从5岁开始,所有人都应进行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筛查。
60岁以上老人,正常血糖是多少?网上有传言称糖尿病的“血糖新标准”出现了变化,这导致很多人可能不再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血糖水平的正常范围包括空腹血糖值和餐后血糖值两个指标。正常情况下,经过8到10小时的夜间空腹后,通过静脉抽血测得的血糖值应处于.9至6.1mmol/L的范围内,而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不应超过7.8mmol/L。
对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其血糖标准同样适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中明确提出,以下个条件满足1个,可确诊糖尿病:
空腹状态下,即隔夜空腹情况下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达到或超过7.0mmol/L;
在进行75克糖负荷测试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达到或超过11.1mmol/L;
或者在任何时间点,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达到或超过11.1mmol/L。
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未能有效控制血糖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为此,《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年版)》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设定了具体标准,旨在减少并发症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很多人误认为的“新标准”)
良好控制标准: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控制在7.0%或以下,对应的空腹血糖应在4.4至7.0mmol/L之间,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则应低于10.0mmol/L。这一标准更适合于那些自理能力较强、病程较短的老年患者。
一般控制标准: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目标范围定在7.0%到小于8.0%,空腹血糖应低于7.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则应低于11.1mmol/L。此标准适用于自理能力不佳或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
勉强可接受的控制标准:对于病程较长、低血糖风险较高、血糖控制较为困难的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目标设定为8.0%至8.5%,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5mmol/L或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低于1.9mmol/L。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谓的“新标准”,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水平,并非用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因此,将这一标准作为判断自己是否患糖尿病的依据是不恰当的,可能会导致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延误。对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遵循这些控制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自我评估健康状况时,应避免误解这些指导原则。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谨防低血糖当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降低到低于正常水平,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低于.9mmol/L时,就被定义为低血糖。低血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和神经性低血糖症状两大类。
首先,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症状是由于低血糖促使体内β肾上腺能受体上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患者出现心跳加速、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眩晕等症状。
其次,当血糖水平下降时,大脑缺乏其唯一的能量来源——葡萄糖,这会导致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神经性低血糖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痴呆、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头痛、听力下降,甚至昏迷。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他们更容易遭受低血糖的风险。因此,对于这一群体来说,进行恰当的血糖控制工作尤为关键,以避免低血糖带来的严重危害。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