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通讯员徐思鹏记者张煜锌
每一种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后续康复,都离不开“家庭”的帮助,糖尿病更是如此。大多数“糖友们”可能听说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但你知道什么叫“脆性糖尿病”吗?杭州王阿姨就因为“任性的血糖”医院。
血糖像是坐了“过山车”,
十年糖尿病患者夜晚不敢入睡
60多岁的王阿姨在10年前因为“眼睛看不清”医院后被诊断为“糖尿病”,从此开始跟血糖“杠上了”。
一开始的四年,王阿姨一直坚持靠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后来因为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她同意开始使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方案,6年来王阿姨的血糖控制尚且平稳。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这样平稳的局面被打破了,王阿姨开始频频在餐后、夜间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情况。意识到“不正常”的她赶紧加强了血糖监测,发现自己血糖数值波动幅度特别大,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直上直下”,一天内最高血糖值和最低血糖值的差距甚至可达20mmol/l。当王阿姨低血糖发作但意识还清醒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就像置身在噩梦的梦境中再也无法苏醒一样。这让她心里压力猛增,整天提心吊胆。家人她日渐消瘦,医院内分泌血液科就诊。
接诊医师在仔细检查后发现王阿姨的胰岛功能很差,糖尿病自身抗体呈阴性,考虑为“脆性糖尿病”,需要入院治疗。
难缠的“脆性糖尿病”其实并不少见
出现这些情况要特别警惕
其实,王阿姨确诊的“脆性糖尿病”不是糖尿病的一个新类型,而是根据其临床特点来命名的。医院内分泌科于冰副主任医师介绍到,它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以及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这类患者不仅对胰岛素的治疗剂量异常敏感,生活细节的变化也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所以,“脆型糖尿病”具有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和低血糖两极化现象的特点。反复无症状性低血糖还会导致大脑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如果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会出现昏迷、危及生命;频繁交替的高、低血糖也会使微血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伤。
虽然“脆型糖尿病”听起来新鲜,但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不少患者就诊时就已出现酮症酸中*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及早发现“脆型糖尿病”的征兆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消瘦、营养不良,在饮食量、运动量个胰岛素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血糖的巨大波动。
于冰医师提醒,如果糖友们在连续数月保持进食量、运动量及胰岛素用法及用量恒定的情况下,仍出现以下5种情况就应引起警惕:
1.非同日空腹血糖波动5.55mmol/L(mg/dl)以上;
2.无明显诱因下,当日内血糖变动幅度达11.1mmol/L(mg/dl)以上;
3.每日尿糖排出3.0克以上;
4.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
5.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
糖友可参考上面标准判断自己是否有脆性糖尿病的可能,医院进行排查确诊。
胰岛素治疗不可少
血糖控制不宜过严
家庭的支持极为重要
因为这些“糖友”的血糖几乎完全依赖于外源性的胰岛素调节,所以它的治疗主要依靠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泵通过精确设定泵的基础输注率和餐前大剂量输注,提供最接近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输注,从而使患者的血糖得到相对平稳的控制。
当然除了必不可少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在生活中“糖友们”也要不要过分苛求血糖控制指标,不宜大幅度调整胰岛素用量,以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或血糖大幅波动;重视自身生活规律,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记录自身数据,定期进行复诊,与医生多沟通,及时调整适合自己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于冰医师也特别强调了家庭的支持对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病情反复,患有此病的糖友们容易发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就像王阿姨一样持续陷入焦虑,甚至抑郁。而情绪波动又会引起自身的血糖波动。另外,糖友们还需要经常多点监测血糖,尤其是凌晨0点至4点间,所以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于他们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