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你比别人容易饿血糖洼地不可不防
TUhjnbcbe - 2023/7/25 22:16:00
<

原创范志红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白天的犯困和饥饿,也许是「血糖洼地」造成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困惑:明明吃饱了啊,怎么过不了两三个小时就又想吃东西了?

还有人问:怎么我午餐后睡一觉,起来就觉得有点饿了,又想吃东西了?

怎么别人吃完正餐五六个小时都很平静,我怎么就有特别想吃东西的感觉呢?

为什么我下午2~3点之间总感觉特别困,还想吃点甜的,熬过去就又好了?

其实这也不是很奇怪的现象,经常做血糖反应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是以前大众没那么了解罢了。

看来,这里有些知识点必须赶紧普及......

知识点1:血糖谷值

理论上说,在吃了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前后,如果测定血浆中的血糖含量,会发现血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称为餐后血糖反应曲线。

如果以餐前血糖水平为零,那么这个餐后血糖曲线就反映出进餐前后的血糖波动情况,可以称为「血糖增量曲线」。

进餐之后,曲线呈现上升态势,说明血糖是升高的,数据是正数。最高峰的数据,称为「血糖峰值」(Peak)。

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又会下降,有些点的血糖数据是有可能出现负数的。在某些时间点,有可能出现一个餐后几小时内的血糖最低值,称为「血糖谷值」(Low)。

这个谷值的血糖数据,有可能会低于进餐之前的值。换句话说,以餐前为零,这个值就是负数了,这个时段也称为「血糖洼地(glycemicdip)」。

会不会出现血糖洼地,一方面要看人,另一方面要看食物。

知识点2:谁容易出现血糖洼地

血糖控制能力良好的人,在吃了高GI的碳水化合物餐食后,他们的餐后血糖反应是一条类似山峰-缓坡的曲线。先上升,再下降,但降低的趋势比较缓和,最后达到基本稳定的状态。即便到餐后4~6个小时,血糖都不会比空腹时的数值明显降低,而是保持稳定。

但是,对部分控血糖能力弱的人(尽管他们并不是糖尿病人)来说,如果吃了高血糖反应的餐食,他们的反应是这样的:先出现一个较大的血糖高峰,然后提前下降到餐前水平以下,出现一个比较低的「餐后血糖谷值」。

尽管这个值可能还没有到真正的低血糖区间,当时不会出现头晕眼花、腿发软、手发抖、心慌易怒、虚弱冒汗等典型的低血糖情况,但也可能带来注意力不够集中、疲劳感、不耐烦、饥饿感等与血糖降低相关的感觉。

如果是糖尿病人,血糖控制能力就更差了。他们经常会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情况。如果胰岛素和降糖药使用不当,更是极易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出现的情况。所以他们会在兜里随时放点食物,以保持血糖处于安全范围中。

知识点3:什么食物容易出现血糖洼地

我们做不同食物的血糖实验之后,也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你比别人容易饿血糖洼地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