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湾来说,18岁以上国人糖尿病盛行率为11.8%,全国约有万名糖尿病患。糖尿病高居年国人十大死因第五名,每10万人有42.4人因此死亡,相当于每小时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症状
多吃
多喝
多尿
体重减少
以上警讯通称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除此之外,糖尿病还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症状:
容易感到疲劳,四肢无力、麻痺
皮肤及性器官瘙痒
视力衰退
抵抗力降低,皮肤产生病变,伤口癒合能力差
然而,糖尿病初期通常没有症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因此须定期做健康检查,才能及早发觉糖尿病。
糖尿病的高风险族群
吸烟、饮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空腹饮酒可能会造成低血糖,饭后饮酒反而有高血糖风险。
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
15%至50%有相关病史的妇女,在未来会患第二型糖尿病。
压力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使荷尔蒙会分泌异常,妨碍胰岛素运作,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
家族病史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罹患糖尿病的机会也会高于常人。
大于40岁
这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好发期年龄。
高血压、高血脂
如果饮食偏好重口味,喜爱大鱼大肉,血液中的好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HDL-C)」浓度就会下降,使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LDL-C)」增加,不只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也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体重过重、缺乏运动
肥胖会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利用能力(胰岛素阻抗),使血糖浓度提高。
糖尿病四种类型
第一型糖尿病
源自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抗体变得不分敌我,开始攻击制造胰島素的胰臟β細胞,造成胰臟无法分泌、或只分泌少量胰島素。
第一型糖尿病发病年龄通常在0岁以下,其原因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果。病患人数相对较少(约占总病患人口5%以下),患者會有体型消瘦、体重減轻、多尿、常感到口渴等明显症狀,需长期施打胰島素控制病情。
第二型糖尿病
超过九成的糖尿病患属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通常是长期患病导致身体变化,或产生糖尿病并发症时,才惊觉被糖尿病缠身。
此类糖尿病具有遗传性,患者通常大于40岁,且经常有肥胖的外在特征。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常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嗜酒、吸烟、不爱运动、饮食重口味等),造成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抗阻作用或胰岛素分泌量下降。为了控制病情,除了施打胰岛素或服用药物外,也必须要改变生活习惯。
妊娠糖尿病
约有5%的妇女在怀孕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糖尿病症状,其原因是体内荷尔蒙的变化,使细胞对胰岛素产生阻抗,但病症通常会在产后消失。
要注意的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时患妊娠糖尿病却没有妥善治疗,间接会使胎儿呈现高血糖状态,提高胎儿先天畸形、死胎、巨婴症的几率。
曾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有15%至50%在未来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如果曾在怀孕时罹患妊娠糖尿病,应在产后定时检测血糖。
其他
另有少数糖尿病桉例是由胰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因素所引起。
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篇
以「少油、少盐、少糖、高纤维」为主
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取胆固醇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加工食品、含糖食物等
拒绝煎、炸等含油量高的烹调方式,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动物性油脂
少喝含糖饮料,白开水是最好的选择
戒烟、戒酒
行动篇
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
血糖部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浓度应控制在7%以下
血压部分:在休息状况下,若血压持续高于(收缩压)/90(舒张压)mmHg,就称为高血压
血脂部分:低密度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10mg/dl以下
规律运动
参考「原则」,即每週运动次以上,每次至少0分钟,并达到每分钟脉搏10下状态。你可以选择散步、健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类型,且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或在运动前吃些点心,切忌空腹运动,以免血糖不足反而产生低血糖症状。
维持理想体重
留意体脂率,18至0岁的男性,正常值为14%至20%,0岁以上男性正常值为17%至25%;18至0岁的女性,正常值为17%至25%,0岁以上女性正常值为20%至0%。
至于腰围,男性的正常值应小于90公分,女性则应小于80公分。
调适压力
压力会使荷尔蒙分泌异常,导致体内的肝糖被分解为血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要适时地用健康的方式纾解压力,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而大吃大喝只会带来更高的糖尿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