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疫情=超长假期
把所有人都封印在家里
每天的生活就是
吃了睡,睡了吃
终于要出门了,发现:
裤子穿不上了,
衣服扣不上了,
体重超标了……
于是决定用跑步来减肥
但是快医君想说,你要是跑不对,小心跑残膝盖。有位朋友半年前迷上了跑步,每天下班再晚都会坚持跑两步的那种。结果有一天,她发现自己膝盖骨刺痛,特别是在跑步脚落地的时候。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告诉她得了“髂胫束综合征”,大白话就是:膝关节受伤了,跑成了很多人口中的“跑步膝”。
据年《中国跑者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跑者受到过伤病困扰,而“膝关节损伤”占到运动损伤总数量的25%左右,“膝病”是跑者最常遇到的伤病之一。
如何才能正确的跑步,减少伤病呢?请认真看下去哦!
科学跑步,大大降低受伤风险
1.跑步前做好热身运动
在跑步前,做好热身运动,让身体机能适应即将进入的快速运动状态。热身运动时,压腿、伸展、弯腰等动作必不可少。这样既可以防止肌肉拉伤,还可以减少跑步后的肌肉酸痛现象。
2.跑步时动作要标准
跑步如果动作不标准,会影响跑步锻炼的效果。怎么样的跑步才算标准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跑步的高度要高。身体保持稳定,身体上部稍微向前,两手半握成半拳形。跑步时身体要放松。只有做到跑步动作标准,姿势协调,才能让跑步更健康。
3.跑步的距离要相对稳定
有些人在跑步时,时短时长,这样跑步效果不好。跑步的距离要相对的固定,比如每天跑2千米,那么这个距离就要相对固定,每天增加幅度不能超过10%。这样坚持有规律的跑步,能使身体机能处于更协调状态,更利于健康。
4.跑步时速度要变换
一些人跑步时速度几乎是固定的,没有变化,这样运动的效果也不理想。健康的跑步需要在跑步过程中,变换跑步的速度,可以先慢跑几分钟后,加速跑一会儿,再减速跑,然后又加速跑步,这样变换着速度跑,运动锻炼效果更好。
5.跑步切忌空腹长跑
跑步,尤其是长跑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空腹长跑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在跑步前最好先吃点东西。
6.跑步要穿合适的鞋
跑步的鞋子很重要,不一定要穿很贵的跑鞋,但是鞋子一定要合脚,不然容易把脚拉伤,影响跑步。
7.跑步后不要立即停止运动
跑步后不要停下来坐着不动,而是要小量的运动或者是慢走一会,让身体从高强度的运动中慢慢的减缓下来。
8.跑步后一定要拉伸
跑后拉伸这件事,还真不能看心情,尤其怕腿变粗的小仙女们。
跑步中,肌肉持续收缩会变得僵硬,而拉伸有助于舒展肌肉,恢复线条。
记住啦,想要“能打”的好身材,拉伸不可少!
你要是不听劝,到时当心“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到家来成病猫,膝盖痛得哇哇叫……
出现这些情况,请停止跑步!
1.胸口痛
跑步过程中出现胸口痛一般来说是不正常的,这有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如果你感到了胸部有压迫感或者酸痛,尤其还感到了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或大量出汗,一定要立刻停止跑步。
2.心跳异常
一般这是心律不齐的症状,会让人感觉心脏快速跳动或是受到了重击,很多房颤患者在激烈运动时会有这种感受。
3.多汗、头晕、眩晕
跑步时头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跑步前没有摄入足够的热量,此时头晕主要是由低血糖引起的,这种情况只要喝一些蜂蜜水、糖水、含糖饮料,或吃颗糖,吃点饼干或面包即可缓解。
4.抽筋
跑步中抽筋,大多数是因为肌肉被过度使用,肌肉达到一个极限值,有时是因为跑的过快,有时候是因为跑的太远,或者两者皆有。
5.身体很疲劳
为了备战一场比赛,很多人加大跑量,但是量提高了,往往也会让身体很疲劳。虽然有超量恢复这一说法,但是我们如果在身体疲劳情况下坚持跑步,硬撑着跑完,不仅身体状态不好,精神也很差,而且没有满足感。
6.受伤
如果在膝关节、腿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受伤的情况下,请不要跑步,这样会加重病情,引起伤口感染或者撕裂。建议在伤口完全愈合之后,再开始运动。
最后再送大家一句*鸡汤: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跑一次步不能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跑两次!
今晚,跑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