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监测血糖?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年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约有4.25亿,预计到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29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就会非常高。因此,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病情监测的关键环节。血糖波动大,尤其是低血糖的反复发作,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多因素比如饮食、运动、用药、情绪变化等,都可以引起血糖的波动。因此,广大糖尿医院检测几次血糖值来指导治疗,自我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2、监测什么内容?
既然血糖监测如此重要,那我们要监测什么内容呢?
血糖监测主要包括各时间段的血糖自我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等
各时间段的自我血糖监测包括如下:空腹血糖,空腹血糖监测,主要适用于血糖水平很高或者有低血糖风险者。大家一定要注意空腹血糖是指至少空腹8小时后测定的血糖值。午餐前和晚餐前测的血糖值不能算作空腹血糖,他们只能算作是餐前血糖。
餐前血糖:即三餐前测得的血糖。对于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或者是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有低血糖风险时,可以监测餐前血糖,这有利于精细调整降糖药。
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有患者认为餐后2小时是从吃完饭之后开始计时的,这是不对的一定注意,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到2小时后测的血糖.
睡前血糖:睡眠监测睡前血糖是为了指导加餐和用药,以免夜间发生低血糖。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需要检测。
夜间血糖监测:夜间血糖(凌晨2-3点),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是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更应该监测夜间血糖。
即刻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或怀疑可能出现了低血糖反应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在剧烈运动前后也应监测血糖。
怎么样的血糖是好的呢
《中国糖尿病指南》将血糖的控制分为三个等级,即理想、良好、差。
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自我血糖监测的结果,不仅能为医生判断疾病的进展提供依据,还能为患者调整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提供指导。因此,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包括指尖血糖和静脉血糖。
再监测血糖前要注意
l睡眠不好,情绪不佳或前一天晚上暴饮暴食可能会使血糖升高。
l空腹血糖的检测时间不宜过晚,尽量在早晨八点前进行检测,时间过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平时的空腹血糖水平。
l检测前不要停药,要保持平时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方案是否合适。
l检测血糖时应保持放松状态,因为心理过度紧张会使血糖升高。
l如果觉得检测结果可疑,建议再重测一次。
l自测血糖要定期进行校准,保证测得的结果的准确性。
3、如何监测血糖?
在家里如何监测血糖?
测之前的自身准备:洗手,测之前的物品准备检查试纸条,检查采样器是否在有效期,包括试纸储存是否恰当,是否在有效期内,条码是否与血糖仪的条码相符合。
检查血糖仪是否清洁,条码是否相符,
检查消*物品:酒精是否保存正确并在有效期内,棉签是否保存在有效期内,符合无菌要求。
1、血糖检测前用75%乙醇消*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皮肤穿刺。
2、采血部位通常采用指尖、指腹两侧取血最为常见。水肿、感染或有硬结等异常的部位不宜采取。
3、穿刺后弃去第一滴血液,将第二滴血液置于试纸上指定区域进行测试,并一次性采足血量。测试时若采血量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测定结果。
4、手指采取血正确方法,从手指根部朝指尖方向挤血,切不可挤压指尖取血,要交替轮换,不要长期扎同一个地方,以免形成瘢痕;
5、准确记录。测定结果也包括日期、时间、结果、单位等。
6、、出现血糖异常结果时,应当重复检测一次,在对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复检静脉生化血糖。
7、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测试过的棉签、试纸、针头等物品,装入一个带壳保护不易穿透的密封容器内保存。医院,按医疗废物处理。
另外一个重要的监测内容就是静脉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和静脉血糖的区别是,指尖血糖操作简单,可以用于平时血糖监测,而静脉血糖监测为诊断糖尿病做参考数值较为准确。静脉血糖监测主要用于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指标。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它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另外,糖化血红蛋白生成缓慢,比较稳定,不易分解。所以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频率:
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一次,达到目标后,,3-6个月测一次;控制目标:<6.9-7.0%
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21%,总死亡率下降14%,心肌梗死和中风发生率分别下降14%和12%。
不同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对于没有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患者,一般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年轻、病程较短,治疗后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且有良好的医疗条件的患者,控制目标应更加严格,尽量使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0%。
对于大多数除了糖尿病之外没有并发症的患者,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而加用胰岛素或单用胰岛素的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7.0%。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只有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才能真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才可使患者的千里之行,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