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注:最新的权威指南,每天快速浏览一小部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版-06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
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13(4):-
要点提示:
T2DM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A)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合并CKD或心力衰竭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T2DM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一、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使T2DM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展速度及危害显著增加。因此,科学、合理的T2DM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的控制(表7),并在有适应证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57?59,97?]。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的控制应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57?59,97?]。表7中国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血糖的控制在糖尿病代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表8)。制订HbA1c控制目标应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反应(低血糖、体重增加等)风险之间的平衡[97?98]。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减少密切相关,HbA1c从10%降至9%对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要大于其从7%降至6%(图1)。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结果显示,HbA1c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P0.0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P0.01),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P0.01)[]。UKPDS后续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降糖组在强化降糖治疗结束后10年其心肌梗死风险仍较常规治疗组降低15%(P=0.0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P=0.),表明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带来远期获益[48]。推荐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HbA1c的控制目标为7%。表8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关系对照表[97]图1HbA1c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曲线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并对血糖控制的风险/获益比、成本/效益比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以期达到最合理的平衡[97?98]。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至尽量接近正常)。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图2)[57,97?98]。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物治疗后达到HbA1c≤6.5%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非老年患者无需减弱降糖治疗强度[97?98]。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预期寿命降低,血糖更难以控制,治疗的风险和负担也会增加。因此,应随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HbA1c目标,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平衡[97?98]。图2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HbA1c虽然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但也存在不足,如不能反映即刻血糖水平,也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97?98]。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可以很好地弥补HbA1c的上述不足。推荐一般成人T2DM患者SMBG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mmol/L,非空腹血糖目标为10.0mmol/L。空腹血糖和非空腹血糖目标也应个体化,老年患者、低血糖高风险患者、预期寿命较短、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可适当放宽。CGM可提供丰富的血糖信息,据此可计算出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及很多反映血糖波动的参数,对优化血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血压、血脂和体重管理亦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HbA1c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可能有益。
儿童、孕妇、住院和病情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控制标准参见相关章节。
二、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控制高血糖的策略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措施[2?5,7?9]。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管理的始终[58,97?98,?]。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多种降糖作用之外的潜在益处、优越的费效比、良好的药物可及性、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等优点,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97?98]。虽然二甲双胍缺乏安慰剂对照的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但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获益,而且目前已发表的显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的CVOT研究都是在二甲双胍作为背景治疗的基础上取得的[97?98,?]。因此,推荐生活方式管理和二甲双胍作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58,97?99,]。有二甲双胍禁忌证或不耐受二甲双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SGLT2i或GLP?1RA[58]。
T2DM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未达标,则应进行二联治疗[58,97?99,]。二联治疗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如果患者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发生低血糖的危害大(如独居老人、驾驶者等)则尽量选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TZD、DPP?4i、SGLT2i或GLP?1RA[98,]。如患者需要降低体重则选择有体重降低作用的药物,如SGLT2i或GLP?1RA[98,]。如患者HbA1c距离目标值较大则选择降糖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98]。部分患者在诊断时HbA1c较高,可起始二联治疗。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进行的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用于T2DM早期治疗的有效性(VERIFY)研究结果显示,DPP?4i与二甲双胍的早期联合治疗相比二甲双胍单药起始的阶梯治疗,血糖控制更持久,并显著降低了治疗失败的风险[],提示早期联合治疗的优势。
二联治疗3个月不达标的患者,应启动三联治疗,即在二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如三联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一些患者在单药或二联治疗时甚至在诊断时即存在显著的高血糖症状乃至酮症,可直接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包括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并发症和合并症是T2DM患者选择降糖药的重要依据。基于GLP?1RA和SGLT2i的CVOT研究证据[?],推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或心力衰竭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T2DM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如果患者在联合GLP?1RA或SGLT2i治疗后3个月仍然不能达标,可启动包括胰岛素在内的三联治疗。合并CKD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合并ASCVD或心力衰竭的患者低血糖危害性大,应加强血糖监测。如有低血糖,应立即处理。HbA1c联合SMBG和CGM是优化血糖管理的基础。如果HbA1c已达标,但SMBG和CGM的结果显示有低血糖或血糖波动很大,亦需调整治疗方案。在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时应加强SMBG、CGM及低血糖知识的宣教,尤其是低血糖风险大及低血糖危害大的患者。T2DM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见图3。图3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注: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KD为慢性肾脏病;DPP?4i为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TZD为噻唑烷二酮;SGLT2i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GLP?1RA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a高危因素指年龄≥55岁伴以下至少1项: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左心室肥厚;b通常选用基础胰岛素;c加用具有ASCVD、心力衰竭或CK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d有心力衰竭者不用TZD
内分泌代谢病疾病
CK医学科普
内分泌代谢病知识架构
CK医学科普
内分泌代谢病分级诊疗
CK医学科普PS:想入专业群的内分泌专科医生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