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两大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不请而至,即便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国外形势依然严峻,不容半点松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群体是COVID-19的易感人群,也是这场战役的重点保护对象,而疫情的到来也为慢性疾病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为了规范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国医学论坛报》邀请了多位高血压和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进行“慢病管理观点访谈”专题访谈。本期特邀上海交通大医院邱朝晖教授和医院闻杰教授进行“慢病管理观点访谈”。
邱朝晖教授
疫情下的高血压管理,准确监测是基础,合理用药是关键
教授邱朝晖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医院
心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学术任职: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心血管疾病预防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起搏电生理学组副组长;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委员;FHRS。
01.站在风口浪尖的“RASI”,无证据表明其可加重COVID-19病情
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关于COVID-19患者是否需要停用ACEI/ARB类药物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争议。鉴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靶点在肺部,因此新冠疫情早期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有加重COVID-19患者病情的风险。但经过国内外专家的临床观察及反复磋商、讨论,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等学术机构先后发表声明称:目前尚无临床或科学证据支持对COVID-19患者改变或停用RASI类药物[1]。年5月1日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了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该研究结果提示,无证据表明ACEIs/ARBs增加新冠病*感染风险[2]。此外,医院开展的研究也提示,ACEIs/ARBs的使用不影响COVID-19患者的疾病进展[3]。
冠状病*的棘突蛋白(S)与细胞受体结合,介导靶细胞的感染。鉴于ACE2不仅是新型冠状病*的细胞膜受体,也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重要的血压调节因子,因而在新冠病*感染和肺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新冠病*感染后,ACE2表达水平下降会加剧肺损伤,所以对合并高血压的COVID-19患者建议谨慎选择降压方案。同时需注意的是,阻断RAS系统或者激活ACE2-Ang-(l-7)-Mas通路可以带来肺脏保护,减轻或逆转肺损伤[5]。在循证医学的时代,随着后期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RASI的利好消息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倾向于证明RASI并不能加重COVID-19患者的肺损伤,同时COVID-19患者无需调整RASI的使用。
02.诊室外血压监测地位日益凸显,提供更全面的血压变异性信息
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的《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6]提示了准确测量血压的重要性。虽然血压测量较为简单,但准确的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效果评判的重要依据。与诊室血压相比,诊室外血压监测更能代表日常生活状态下患者的血压水平,对高血压筛查、降压疗效评估及未来心血管事件预测具有更加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是甄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重要方法。条件允许时,实施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提供夜间及清晨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和变异性等血压变异性信息,有效避免高血压的漏诊和误诊。此外,推广家庭测量血压后自动上传数值的自动采集方式,也是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
03.国内外多部指南的一致推荐——RASI何以屡获“提名”?
美国高血压指南、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推荐RASI作为高血压的一线治疗。大量研究也证实了RASI在预防和逆转左室肥厚、减少小动脉重构、降低蛋白尿、延迟慢性肾脏病进展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此,RASI在降压一线治疗中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RASI包括ACEIs和ARBs两类药物,需注意的是,推荐长期使用RASI,但目前尚不建议联用这两类药物。常用的ARB类药物坎地沙坦,其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带来强效、平稳的降压效果,能够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功能[7],对于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作用更好。
闻杰教授
基于中国患者饮食特点,规范及精细化的血糖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教授闻杰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医院静安分院内分泌科执行主任
学术任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议专家;瑞典隆德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六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细胞功能学组委员;上海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委员;上海市内分泌学会骨代谢疾病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外周血管及足病学组委员。
科研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曾多次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子课题研究;近年共发表论文58篇,其中SCI文章37篇(第一及通讯作者12篇);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参编专著多部。
01.以“精细化血糖管理”为支点,撬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难题
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2h)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态的3个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初,HbA1c检测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指南陆续推荐HbA1c作为糖尿病血糖管理的金标准。HbA1c能客观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其不足在于同时受FPG及餐后血糖(PPG)的影响,无法体现血糖波动。研究发现,当血糖控制HbA1c降低到一定程度,餐后血糖的贡献往往比空腹血糖更大[8-9],PPG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10]。因此,PPG地位日益凸显,国内外指南陆续将PPG监测作为发现血糖异常与评判血糖控制情况的手段。
近年来,更多的血糖监测指标不断涌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其中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