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糖尿病人最怕的夜间低血糖,竟然是这么一回 [复制链接]

1#

低血糖的发生原理多为机体能量消耗过大,使得血液里储存的血糖过快耗尽,进而导致以“脑”为首的重要脏器发生一系列因为能量供应不上而生理活动出现障碍的临床表现。

为了尽可能杜绝低血糖对人体的危险,人类进化出了一套机制来对冲程度较轻的低血糖:在日常进食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富余的葡萄糖会被提前摄入到肝细胞和肌细胞,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叫做“糖原”的物质储存起来。

本文来自于中世天合专业医师团队

在短时间内,当血糖消耗过多、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肌细胞会直接把储存的糖原拆解成葡萄糖来维持自己的能量供应;肝细胞则会把储存的糖原拆分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里补充血糖以确保重要脏器的能量供应。

此举虽能缓解血糖消耗过快的困局,但因糖原在身体里的储存量很小,很快就会耗尽,这时身体就会动员脂肪形成酮体等供能物质来代替血糖,这也是运动减肥的原理。但脂肪的动员周期长,如果活动强度过大,在糖原消耗殆尽前脂肪动员跟不上,就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正常人低血糖大部分发生在白天,特别是临时性的高强度体力活动之后,很多人都经历过。但排除正常人发生低血糖状况,低血糖也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明明糖尿病人血糖高,为什么也会发生低血糖呢?

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高是因为血液里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出现了障碍,导致血液里葡萄糖堆积。也就是说,虽然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很高,实际上组织细胞还是处于能量供应不足的状态,所以更容易受血糖波动的影响产生低血糖。

糖尿病人出现低血糖的最常见原因是胰岛素使用不当。

胰岛素是糖尿病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于是唯一一种可以促进血糖转入细胞的激素,如果用量过大,就可能驱使血糖过多提早进入细胞,进而导致血液里血糖浓度不足,在延迟时间内出现脑部能量供应不足。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与目前国民健康意识的普及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糖尿病的防治关键不在用药,而在于饮食和运动。但用“饮食运动”来调理糖尿病,大部分人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少吃多运动”,当能量摄入被过分限制或者运动强度过大,就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现在很多糖尿病人需要复合使用两种甚至三种长效或短效胰岛素,同时可能还会使用各种长效或者短效的口服降糖药物,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和半衰期各不相同,很可能在夜间睡眠期间造成低血糖。此外,不合理的生活管理方案,也有造成睡眠期低血糖的风险;冬季气温低,基础代谢率高,消耗大,更提高了睡眠期低血糖发生的概率。

由于睡眠期发生低血糖时患者意识丧失会被睡眠掩盖,很容易被忽视。如果发生在睡眠前期很容易导致病情延误,当脑部血糖供应不足持续超过6小时,脑组织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伤,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糖尿病人需高度重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不仅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严格遵医嘱使用各类降糖药物,另还需要在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接受正规的健康管理指导,切忌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或随意通过节食或高强度运动来调理血糖,否则会增加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概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