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低血糖反应”但测血糖并不低,这时该不该处理呢?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急性并发症。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而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是因为正常人有足够的糖原贮备,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机体糖原储备不足,抵御低血糖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饥饿感、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颤抖、乏力等;不典型症状则可表现为精神烦躁、言行反常、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嗜睡、昏迷等;另外,还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没有任何症状,我们谓之“无症状性低血糖”。大多数情况下,饥饿感、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的轻重与患者血糖高低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临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慌、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时,即刻检测血糖结果并不低,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是一个生化指标,不涉及患者症状,只要血糖结果达到低血糖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低血糖。若患者符合低血糖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低血糖症状(如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等),称之为“低血糖症”;若没有明显症状,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此外,还有些患者,尽管血糖不低(达不到低血糖标准),但却有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称之为“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主要见于治疗过程中的糖尿病患者,主要与血糖短时间内下降过快引起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等)释放增加有关,尽管这时血糖尚未达到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但患者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出现不适症状。还有,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致使血中葡萄糖不能被转运到细胞内为机体所用,所以尽管患者血糖不低甚至偏高,但由于细胞内缺乏葡萄糖,因此,患者仍然会有饥饿感。再有一点:许多患者对于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不清楚,误认为只有当血糖≤2.8mmol/L方可诊断为低血糖,才需要处理,其实,上述标准针对的是非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mmol/L,便可诊断为低血糖,就需要及时处理。
尽管“低血糖反应”血糖并不低,但也不可轻视或置之不理。原则上,“低血糖反应”应按低血糖同样对待,特别是老年人或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及心电图,如果确定是低血糖反应,则须及时补充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以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防止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那种认为“低血糖反应”不是低血糖,因而不需要处理的观点是不对的。可以从以下几点预防“低血糖反应”1
降糖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切勿为了快速把血糖降下来而盲目加大剂量。
2
饮食控制应循序渐进,不宜过度节食,建议少吃多餐,尤其是在两餐之间及睡前少量加餐。
3
力求血糖控制达标。不少糖尿病患者会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血糖控制好了,饥饿感也随之减轻或消失了。
4
加强血糖监测。当血糖波动较大或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