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糖友们如何保障胰岛素使用的规律性,漏用怎 [复制链接]

1#

01

胰岛素基础知识

胰岛素的发现与临床应用是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大突破,迄今为止,胰岛素仍是最强有效的降糖药物。胰岛素的研发经历了两次重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动物胰岛素到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大大减少了动物胰岛素治疗产生的过敏、免疫性胰岛素抵抗等不良反应;第二次飞跃是从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类似物通过修饰胰岛素肽链(改变氨基酸类型和顺序等)改变其理化特征,使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临床应用可减少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类似物分为速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02

糖友如何保证胰岛素使用的规律性

影响胰岛素规律注射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认知因素:糖尿病病程漫长,治疗繁琐,糖友在短期内感受不到疾病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糖友对疾病本身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性认识,认为胰岛素注射时间、进餐时间不足以影响血糖的波动。

②环境因素:由于工作、学习或社交活动的增加(外出聚餐、出差)、外出注射所需带的物品繁多等原因,害怕在公众场合中使用胰岛素笔,破坏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健康形象,出现胰岛素注射自行提前、推迟,甚至停止等现象,导致胰岛素的注射时间难以形成规律。

③机体因素: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病程长的老年患者,随着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记忆力、理解力和视听力随之减弱,导致患者本身对每天的服药次数、注射时间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和重视。因而,会出现胰岛素注射时间的不准确,甚至出现遗忘胰岛素注射行为。

④心理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对疾病的治疗不予重视,居家注射时会出现胰岛素注射不规律现象。正处于学龄糖尿病患者,有些注射人群为了避开下课的高峰、同学们的眼光、歧视和嘲笑,会提前、推迟甚至不注射等行为。

保证胰岛素使用的规律性措施:

①总体原则是加强以糖友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针对老年患者对胰岛素规律注射时间不了解、不重视以及记忆力下降等因素,单纯的宣教一次,容易遗忘。必要时让家属共同参与。同时可以将胰岛素注射笔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如餐桌、床头柜等(前提室温在30℃以下)或者根据胰岛素注射的次数定同样次数的闹钟,利用这些方法提醒糖友餐前或者睡前按时规律的注射胰岛素;

②针对出差、聚餐较多的糖友以将胰岛素随身携带,如果温度超过30℃或低于0℃时准备一个便携式保温箱。保证规律按时注射胰岛素;

③针对青少年病友,面对疾病时,有些病友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惧、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针对不良情绪,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让青少年病友型对胰岛素治疗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避免出现胰岛素注射时间的不规律;

④针对上学期间的学生,学校结合校医务室的自身环境,提供一间合适的注射房间,尽力排除影响因素。

所以糖友们要结合自身的条件,通过不同的教育路径及工具,充分了解和熟知规律注射胰岛素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规律的注射时间,避免因注射时间不规律,影响血糖波动,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03

胰岛素漏打补救措施

不同规格的胰岛素,其起效时间以及作用维持时间均不相同,因此,胰岛素一定要按照要求定时、定量注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漏打胰岛素”的现象在糖尿病友中时有发生,所以不同规格的胰岛素漏打后,补救方法也不同。

对于血糖不是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问题还不算大,可于餐后立即服用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或瑞格列奈;而对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继发性糖尿病患者来说就需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而且只能选择胰岛素。

1、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是每天注射一次的,如果漏打,尽快补上即可,下次注射如在原时间需注意低血糖反应,因为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很可能小于24小时,也可从此改变注射时间将注射时间调整为补打时间(如早7点补打胰岛素,以后均早7点注射胰岛素)。

2、速效、短效胰岛素

速效短效胰岛素或短效胰岛素是餐前注射,如果餐前忘打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注,对疗效影响不大。注意监测血糖,注意低血糖反应。

3、预混胰岛素

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50R)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30、优泌乐30、50)的患者,如果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打,期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中间加餐;切不能把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合并成一次在晚餐前注射。如果餐后不能及时用上胰岛素,到想起来时已到中午,测定午餐前血糖,当超过10mmol/L时。可少量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4~10单位),1—2h时后复查血糖,如仍较高可再次皮下注射小剂量胰岛素,反复多次可使血糖接近正常,但需注意低血糖反应.出现时需及时处理(进食)。并于下一餐前常规应用胰岛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